第四十七章 李雄亮剑(2/3)
今未得解决,这才形成了连锁反应,使得李雄占据了战局的主动,并成功攻克成都。
最近李雄更是收到消息,说是李毅久战不克,反而染上了疫病,继而一连月余不能见人,这是不久于人世的表现,或许要不了多久,就能听到李毅的死讯了。
所以从东、南两面来说,成都国想要进取,可能要费上一番功夫,但要自保,却是绰绰有余了。
如今李雄最为在意的,还是北面的消息。
“殿下?”
“哦,阎先生来了。”
李雄正在出神寻思,侍卫们领进来一人。年约四十来岁,状貌丰伟,美须髯。此人名叫阎彧,字元式,乃是天水阎氏出身,也就是阎鼎的同族。
不过与阎鼎不同的是,阎彧出身于阎氏旁支,早年并不出名。只是他极有眼光与野心,早在齐万年之乱时,他得见李庠兄弟,便认为其有霸王之才。当即散尽家产,随李庠兄弟一同入蜀。到了眼下,他可谓是三朝老臣,但仍然不受派系影响,得到了李雄的重用,任命其为尚书令。此前李雄的建国大典,便是出自阎彧之手。
阎彧为人极为谨慎,此时李雄虽是一人独立于庭院之中,只有几名侍卫,他依旧恭敬地兴庭参大礼。
李雄见状一笑,将之扶起,道:“先生不必多礼,我们这些氐人,原本都是粗人,犯不着这么较真。你看我那些叔伯兄弟,从不在乎这些虚礼。”
“殿下,越是如此,越应该强调,没有礼,没有上下尊卑,就没有君权。没有君权,如何能够成就帝业呢?”
“哈哈,先生说得哪里话?君权在人心,不在独夫。”
李雄无意与阎彧争论这个问题,他将斥候带来的情报交给阎彧,说道:“军国大事要紧,先生还是看看此事吧。”
言语间,侍卫搬出马扎,放在庭院里的竹林下,两个人,一主一臣,相对而坐。阎彧翻看着手中的黄纸,一张张翻阅过去,两眉紧紧皱起。而李雄则一面等他阅读,一面剥着一颗橘子,而后将橘子分为两半,一半递给阎彧,另一半掰开了,一瓣塞入嘴里,细细品尝。
阎彧读了两遍,将手中纸张垂下,不禁感慨道:“才去一豹,又来一虎啊!刘羡竟然来得如此之快?”
他手中所拿的,正是最近刘羡率众远徙,入主汉中的情报。其中包括了刘羡与仇池杨氏联姻,阳平关开关,阎缵向其投降的消息。
阎彧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要害处,说道:“奇怪,不应该啊?征西军司出了什么问题,居然能够这样纵容刘羡入蜀?河间王不要脸面了,让刘羡这么闯进来?还是他要玩驱虎吞狼?”
成都与关中到底太过遥远,李氏虽能得到汉中乃至仇池的情报,但对关中的详情,到底是鞭长莫及。他们只能隐约知道,刘羡带了一大批人横穿关中,自陈仓道闯入了汉中。
“或许是征西军司出了什么动乱,让司马颙无暇他顾吧。”李雄拢起袖子,将双手环抱胸前,徐徐道:“想这些事没有用了,刘羡进入汉中已成定局。阎先生,你认为,他即入主汉中,会对接下来的局势有何影响?”
李雄的智囊团中,阎彧之长不在军略,而在内政,但他有一个优点,便是不藏私,有话便说。因此,李雄若有事,第一时间便想与他商议。但这也不是说,阎彧对于战略毫无见解,更何况,刘羡进入汉中的目的,也不是什么难以猜测的。
阎彧道:“刘羡既入主汉中,目的一目了然,除了复国以外,别无他意。”
“是啊,他的根基原本在河东与关中,此时却倾巢而入汉中,这是要与我不死不休啊!这么看来,罗尚和李毅,我都要放一放了,现在的首要大敌,便是刘羡。”
李雄原本生得仁厚俊美,一张白皙长脸,高鼻深目,阔耳方唇,看上去就十分惹人亲近。但谈及军事,适时的仁爱作态便不翼而飞,继而露出锋芒,虽不着军装,语调中仍然带有一丝不自觉的金铁之声。
“我当年见他,便猜到他有复国之意,没想到他竟然来得这么急,显然是不想让我站稳脚跟。可更令我没想到的是,他入主汉中,竟然这般轻易,据说只是拜了拜武侯祠,汉中各县就望风披靡,真是不可思议!”
说到这里,李雄向阎彧抛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,问道:“阎先生,刘羡要是南下攻我,打出复汉的旗帜,你说,巴蜀的这些士子大
洛林书苑提供了陈瑞聪创作的《晋庭汉裔》干净清新、无错版纯文字章节: 第四十七章 李雄亮剑在线免费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