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六章 纳谏理政(3/3)
,希望刘羡慎重考虑如今的旗号问题。
在离开洛阳之后,刘羡虽说完成了规模浩大的远徙行动,成功带领二十余万百姓,远赴三千里,翻越秦岭进入汉中,这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。可问题在于,想要真正在民众中树立起威望,这还是不够的。
一位真正的君主,不仅仅要得到百姓的敬仰,同样也要让百姓明白他的心意。所谓上下一心,并不是说,上位要像操纵木偶一样操纵下级,这是永远不可能做到的。下级也是人,也想要知道,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什么,有何意义。若心中怀有迷惑,做事也往往就会迟疑不定。
因此,君主要学会将表露自己的志向,要让上上下下的人都能听懂。如此一来,忠于君主的臣子便知道该如何做,不忠于君主的臣子,也会露出自己的反形。
而如今刘羡就处在这个旗号不明的问题之中。刘羡军进入汉中后,实际上已经和许昌朝廷相独立,可仍然在沿用晋室的爵位,这无疑给人一种错觉,就是刘羡仍然想做晋室的臣子。可实际上,刘羡又屡次拜祭汉陵与武侯祠,以此表现自己复国的心志。
何攀指出这一点说,如此左右摇摆,短期内或许不至有太大影响,但从长期来看,未免会给人一种犹豫不决的印象,让下属们也心生二意。
故而他建议,让刘羡干脆一不做二不休,彻底脱离晋室,直接在汉中称王。这是最简单的办法,公府上下必定团结一心,奋发对敌。
读罢这篇表文,刘羡觉得何攀说得确有道理,但称王却又有些太过激进了。
眼下自己在汉中刚刚立足,周边的诸多势力中,多半都还是遥尊晋室。自己若是在汉中称王,必然会引起这些势力的警惕与敌视,许多原本能够缓和关系的势力,诸如刘弘、张轨,本来还可能和平相处,最后也会因政治上的表态而变得尖锐。
当然,更主要的原因,还是刘羡当下的实力还不够强大。即使把仇池二郡算上,自己一共也不过就三郡之地,连一州都没有占据,便声称要建国,未免会让人嘲笑为不自量力。更何况,家中还是有一部分亲属跟随在朝廷左右,刘羡也还要顾及他们的性命。
综合种种因素来看,想要称王的条件成熟,最早也要等攻下成都以后再谈。
不过对于何攀所提出的,要打出一个更响亮旗号的想法,刘羡是感到赞同的。他目前打出的“扶安卫乐”旗号,是对亡国耻辱的一种洗刷,也是对个人的一种激励,对于刘羡个人的意义很大。可对于整个安乐公府来说,对于治下的百姓来说,则容易停留在字面上,并不好理解。
可该打出什么旗号呢?刘羡希望这个旗号有两个特点,既能表现自己继承汉室辉煌的志向,又能表现自己扶危济世的理想。只是想了好几日,刘羡都觉得并不合适,要么旗号过于浅白没有感染力,要么就冗长得过于迂腐,没有那种让人耳目一新、醍醐灌顶的感觉。
好在这件事并不着急,刘羡就先将其搁置起来,打算一边做事一边思考,等想到了合适的,再用也不迟。
不过事情总是这样,刘羡手中的事务千头万绪,根本忙不过来。想旗号这种事情,刘羡心里看重,但稍稍一搁置,就不知道再何时提起了。
转眼到了十一月底,天气愈发寒冷,而南北消息也接踵而至,刘羡此时才知晓,天下局势已经发生了剧变。
这其中并不只是指张方篡夺征西军司的消息。之前刘羡派往汉中周边各势力的使者,此时皆陆陆续续都返回汉中,向刘羡通报对方的态度与看法。从结果上来看,汉中周边六个势力的大体动向,刘羡倒是没有猜错,可是使者们附带传来的消息,却是他未曾算到的。
简单来说,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:李雄正式建国、许昌朝廷内乱、张方率军东征。
洛林书苑提供了陈瑞聪创作的《晋庭汉裔》干净清新、无错版纯文字章节: 第四十六章 纳谏理政在线免费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