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六章 纳谏理政(2/3)
驰骋,看起来固然威风,可这到底是破坏,是杀戮,只能暂时地让自己安全,却经历不起失败,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。而只有发展一个地方,将它建设起来,令其成为一个可靠的家园,然后持续地不断壮大,才能经得起风雨打击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留用过多士卒,确实是竭泽而渔,不利于长远发展的。但刘羡又想,如今是乱世,直接将士卒遣散,未免也没有道理。
他稍作权衡,自认为最合适的方法,莫过于效仿曹操对青州军的处理。将军队内的老弱残兵筛汰下来,寻一荒地进行军屯,屯垦所得归于军队所有,如此自给自足,既能节省一大笔开支,也能精简军队战力。若屯垦地点选得好,还能增强防御。万一遇到紧急战事,自己缺乏人手,从军屯中抽调人手,总好过临时征召平民。
不过此事事关重大,不能仓促而定,刘羡打算等休整结束后,再由全军公议此事,拿出一份军屯的士卒名单来。之后最好再从军中挑选几个官员,让他们担任屯田都尉,专门负责管理军屯事务。
第二篇文表则出自魏浚,还是事关民生,主要在阐述盐政。
魏浚在表文中说,自古民以食为天,有食则需有盐,无盐则无食,无食则生乱,因此自古有无盐无民之说。但要命的是,汉中自古便是一个缺盐之地,其盐用并不能自给,而依赖于商贸。每年,各地商人都会从汉中之外运来上百石盐来贩卖。可现在问题在于,汉中既成割据,商道也随之断绝。
虽然刘羡从河东带来了大量的粗盐和豆豉,可以供郡内百姓用度一段时间,但若没有新的盐路供给,汉中还是会陷入断盐的窘境。因此,魏浚建议刘羡,要做打通盐路的打算。
一般来说,汉中运盐的商路有两条,一条是西川到汉中的盐路,一条是关中到汉中的盐路。如今两者都不好行走,故而魏浚建议刘羡早做两手准备。
一手是先沿着汉川顺流而下,派商人进入荆州。走私转运巴盐与海盐,暂且解燃眉之急。而另一手,则是至武都郡边境,夺取始昌县之所在。
随着多年战乱,朝廷对着边境的控制力减弱,不得不放弃了其中的大片土地,这里不乏有盐池。而最出名的,便是武都与天水之间的始昌县。始昌县,又名卤城,卤者,西方咸地也。从名字就可以看出,这里盛产盐池。若是能长期占据此县,便能解决汉中的缺盐问题。只是考虑到其与天水极近,极可能激起与天水郡的冲突。
对于汉中缺盐这个问题,倒是刘羡没料到的。因为他此前在夏阳治政时,能从河东运盐,从未出现过短盐的情况,就不用多费心思。后来李矩在河东担任太守,甚至靠向周遭走运私盐,悄悄地大赚了一笔,也才能供养起河东郡的巨大开销。
不过既然魏浚提到这个问题,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。刘羡便没必要再拖宕时日,长篇大论了。恰好他麾下也有适合负责此事的人选,前些年来,薛兴一直在负责走私河东的私盐,并无疏漏。如今既然需要人来重建盐政,那自然是他最为合适。
再考虑到,也该是为皇甫重解围的时候了,刘羡便决心拿下卤城。他先任命薛兴为始昌令兼盐官都尉,同时向熟悉当地地形的杨难敌下令,让他领麾下的八千仇池军,前去攻打始昌县,护送薛兴上任。
如今天水太守的注意力还在皇甫重身上,始昌县一定防御薄弱,多半能迅速拿下。而一旦拿下,必然吸引天水太守的注意,正好又为皇甫重突围创造条件。若其突围成功,刘羡希望他能驻留在始昌县,这样就按照原有设计一般,既能保留对秦州的影响力,也能扼守秦州南下的道路。
而第三篇刘羡特地关注的上表,则与民生无关了。
这是一篇由何攀著述的表文,他上表刘羡说
洛林书苑提供了陈瑞聪创作的《晋庭汉裔》干净清新、无错版纯文字章节: 第四十六章 纳谏理政在线免费阅读。